現場評|武邑紅梨走紅的密碼-頭條
(相關資料圖)
10月28日,武邑縣武羅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冷藏庫外的分揀區,工人正在將紅梨分揀、裝箱。 河北日報記者 焦磊攝
10月28日,武邑縣武羅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冷藏庫外的分揀區,張旺花、張秀菊等工人忙著挑揀紅潤飽滿的紅梨,清甜的梨香沁人心脾。一箱箱紅梨整齊碼放,即將發往北京、天津等地的市場。
“今年天氣適宜,紅梨品質特別好,收成也高,畝產超過3000公斤。”合作社經理武月鵬說,武邑紅梨深受市場歡迎。以紅梨為原料開發的“紅梨四寶”“紅梨盞”等深加工產品,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,年總銷量在一萬盒以上。品牌越叫越響,產業越來越旺。武邑紅梨走紅絕非偶然,背后是一場瞄準市場、深耕品質、延伸鏈條的產業突圍。
紅梨走紅,始于差異化的發展路徑。武邑種梨有上千年歷史,卻因傳統品種扎堆競爭,曾一度陷入“果賤傷農”的尷尬。當地沒有固守“老家底”,而是跳出同質化窠臼,在2016年果斷引進全新紅梨品種。這一步“換種”,讓武邑梨從“大眾化”普通果品變身“獨一份”特色產品,為產業崛起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紅梨走紅,靠的是對標準的匠心守護。從引進品種到站穩市場,武邑人沉下心打磨品質,總結出了63道標準化生產工序,每道工序都嚴格按照標準操作。“一個特級果要重400克,外形圓潤、色澤均勻,甜度還得達標。”武月鵬介紹,武邑紅梨屢獲“梨王”稱號,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綠色食品認證,并被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,種植面積從零星試點擴展到4600畝,成為全國最大單品紅梨生產基地。
紅梨走紅,更在于產業鏈的延伸增值。單單賣鮮果,效益總有天花板。武邑人沒有止步于種得好、賣得掉,而是向著“吃干榨凈”要效益。如今,武邑紅梨不僅是新鮮果品,還變成梨干、梨膏、梨茶等深加工產品。“最近我們一直抓緊研發紅梨酒,預計春節前可上市。”武月鵬介紹,每年約一半梨果用于深加工。產業鏈的每一次拉長,都是對紅梨價值的再挖掘,既大幅提升了產品附加值,也增強了產業抗風險能力。
武邑紅梨的走紅之路,為鄉村特色產業的培育壯大提供了一個生動樣本。鄉土資源里蘊藏著巨大潛力,只要肯在品質上深耕、在鏈條上延伸、在市場上開拓,看似普通的“土特產”也能成長為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“大產業”。(河北日報記者 邢云)

瞅一瞅,外灘亮相了這些“黑科技”!
華為Mate X5和Mate 60 Pro+開啟預售;中石油收購普天新能源;螞蟻集團發布金融大模型|Do早報
阿信西安演唱會吸氧